◎王兆华 王 博 张 斌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在全国发行。该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其中,《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一文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
绿色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站在新起点,以绿色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开辟新路径
绿色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环境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一方面,绿色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治理注入新动能。绿色科技正在深刻变革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工具与方式,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从单点整治向系统修复的升级。遥感遥测、大数据建模、无人化巡查、生物治理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提升了污染源识别、环境风险预警和生态系统动态评估的精准度和效率。通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和智能化决策平台,可推动治理从经验主导走向数据驱动、算法支持。这不仅提高了生态治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技术底座与制度基础。
另一方面,绿色科技创新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绿色科技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模式重构,催生出绿色制造、绿色能源、循环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出生态友好的产业体系。绿色技术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形成多样化的绿色商业模式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尤其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科技成为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激发绿色消费潜力的核心引擎。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自我造血、内生驱动的可持续发展逻辑。
迎接新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实践层面看,绿色科技创新在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首先,绿色科技攻关与系统集成能力难以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推进。我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领域虽已形成一定技术基础,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工艺装备依赖度高、自主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零碳能源供给、节能降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支撑技术上,尚未取得系统性突破,技术链条存在碎片化,协同度不高,难以适应复杂生态系统治理需求。同时,绿色技术从研发到示范、再到规模化应用之间缺乏机制贯通,尚未构建起覆盖源头、过程与末端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其次,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充分发挥绿色科技创新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目前绿色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市场机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创新资源配置分散、技术评估标准模糊、成果转化路径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统筹、行业协同、标准规范等关键环节,制度供给碎片化、衔接机制弱,难以实现绿色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高效流动。此外,现有激励政策彼此分割、缺乏系统统筹,绿色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仍显不足。
构建新格局
生态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及其关联要素的多元性,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绿色科技创新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要突出基础研究源头作用,夯实绿色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础。要坚持有组织科研,围绕国家战略所需和绿色发展的重点方向,统筹战略导向、前沿导向与市场导向,系统构建绿色基础研究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研究范式创新,深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交叉领域探索,促进原始创新成果高效产出。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和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源,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原创策源地,筑牢我国绿色转型的科技底座,增强绿色科技持续供给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根基。
第二,要聚焦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坚,推动绿色科技规模化应用。紧扣“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主战场,系统推进碳捕集与封存、新型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体制优势,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绿色科技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与应用链精准对接。加快绿色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提升绿色科技成果的规模化转化效率,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项目,激发绿色产业新动能,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第三,要以绿色转型引导产业升级,构建全链条创新协同格局。坚持以绿色需求牵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服务等新业态快速壮大。加快布局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动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消费回收全流程绿色升级,构建高附加值、低碳化、高能效的产业链网络。加强绿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之间的高效耦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绿色产业集群倍增效应,全面提升我国绿色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占位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第四,要完善绿色科技制度保障体系,激发协同创新内生动力。绿色科技创新既依赖市场机制,也需要制度供给。要加快构建绿色科技投融资、成果转化、技术评估等全周期政策体系,强化绿色金融、绿色税制、政府采购等手段的系统联动,拓展碳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工具应用场景。探索建立绿色科技推广目录和动态需求清单,推动创新成果与地方产业精准对接。同时,加大绿色科技开放合作,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绿色科技交流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国际合作氛围。
(作者王兆华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王博、张斌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