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蔡 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辽宁立足省情实际,深入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务实的改革举措支撑引领全面振兴。
“十四五”期间,辽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7.2%,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24.3%,先后有4家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202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提高5位。一批尖端科技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同时,辽宁在培育集成电路装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首先,辽宁在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深化改革,全力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一方面,构建“两城一园”核心承载区,筑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力量。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海洋工程等方向,全省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建成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和沈抚科创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要素,提升策源能力,打造辽宁创新核心承载区。
另一方面,全力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辽宁以全新体制机制建设材料、辽河、滨海、黄海4个辽宁实验室,打造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同时,辽宁持续推进大连先进光源、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项目预研,累计投入超13亿元。
此外,辽宁以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矢志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辽宁坚持“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与企业培育、创新引导4个方面优化省科技计划体系;围绕氢能储能、先进材料等国家战略方向实施6个重大专项,安排资金5.66亿元;通过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514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
其次,辽宁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方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一是努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辽宁创新产业和科技互动机制,组建20个由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龙头企业等高水平创新力量当“群主”的重点实验室群。这些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联合开展创新,集聚各类平台、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等1000余家,与150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对接合作,成功推动近400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辽宁优先支持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承担省级科技类项目,对企业购买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创新服务给予创新券支持;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2000多名企业科技特派员走进生产一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建立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库,遴选推荐1598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名录。
三是全方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辽宁建设“1+N+X”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上线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保障、成果供给等服务。截至目前,辽宁已遴选并发布科技成果3000余项和企业技术及发展需求1000余项。同时,辽宁还制定了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最后,辽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强统筹,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辽宁发挥省委科技办的统筹协调作用,与各成员单位共同凝练技术需求、部署攻关任务、实施组织计划、开展项目监理、推动成果运用;建立厅市会商机制,推进各市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对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基地进行规范,形成相关实施方案。
二是建机制,完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辽宁出台科技创新领域全链条地方性法规《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法治保障能力;制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等相关配套政策,在政策一致性和合法性审查、政策评估、政策落实督导上发力,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三是深探索,推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辽宁围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企业创新积分制等内容主动承担国家试点任务;在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成果转化政策激励、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方面自上而下开展省级试点;组织沈阳农业大学等25家单位自下而上落实“揭榜挂帅”机制,形成了“协议确权、转化变更”等经验做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展望未来,辽宁将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中勇于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