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诗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未来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信息产业依托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为信息传输速度的指数级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量子化跃升、信息资源挖掘的智能化变革提供技术保障。抢抓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不仅是推动数字经济和信息社会高质量跃升的关键动力,更是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塑造新优势的支点。
产业发展尚存堵点
相较于传统信息产业,未来信息产业体现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的特征,其发展过程也因此呈现出高度不确定性。当前,我国未来信息产业发展尚存堵点,需进一步结合未来信息技术演进规律和产业演化规律进行前瞻布局。
一是未来信息技术研发周期久、转化链条长,形成技术供给堵点。不同于传统信息产业多依赖既有技术体系和成熟应用场景,未来信息产业以前沿颠覆性技术为基础,部分技术尚处于科学原理验证和初步工程探索阶段。从实验室成果走向规模化市场应用,需经历原型验证、工程中试、场景测试等多个环节,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较大。
二是政策激励与未来信息产业基础不匹配,形成政策传导堵点。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依赖政策引导与产业基础的有效协同。然而,在政策传导和落实过程中,各方主体往往更倾向于追求未来信息产业的早期红利,将重心放在技术的即时落地上,却容易忽视产业基础能力和创新生态的持续建设。这种倾向使得未来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跟风入场”“重概念轻基础”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进而引发重复建设与低效竞争。此外,现有的针对性激励和保障机制尚存完善空间,早期政策红利与具备创新潜力企业的匹配精准度仍需提升。
三是应用场景衔接不畅,未来信息产业转化路径复杂,造成需求对接堵点。未来信息产业的落地依赖于高质量的应用场景支撑,但现实中存在供需匹配效率低、实际需求响应慢、配套支撑条件亟待完善等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研发方向与真实应用场景脱节,缺乏与终端需求的有效联动;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承载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测试环境和配套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未来信息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多措并举打造高能级产业体系
要打通未来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堵点,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形成“制度—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未来信息产业共创闭环,进而打造高能级、强支撑的未来信息产业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导力,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激励生态。应在顶层设计中锚定创新方向,在资源配置中优化要素布局,让政策激励真正转化为未来信息产业的创新动力。通过建立财政科技资金、产业引导基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推动耐心资本投向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坚。作为愿意承载长期风险、聚焦技术积淀与战略投入的资金形态,耐心资本与未来信息产业所需的长研发周期、高不确定性回报特征高度契合,既能为“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提供持续支撑,更能有效规避短期逐利资本对前沿技术孵化的干扰。同时,政府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提升成果落地转化效率,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支持头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不断取得未来信息技术突破;完善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财政奖补政策,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引擎。
二是围绕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一方面,设立未来信息技术创新评价标准,建立政策扶持对象遴选机制,统筹构建企业创新能力动态评估体系,对享受政策支持的企业实施定期考核;同时,完善政策扶持的动态退出机制,对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未来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及时纠偏调整,进而引导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创新质量。另一方面,为防范技术红利释放初期企业一哄而上,应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切实保障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此外,应动态调整未来信息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负面清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从而实现政策红利精准释放与持续作用。
三是推动高能级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未来信息产业增长极。以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科创走廊为依托,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打破产业壁垒与地域分割,推动“链主”企业牵引协同,形成以头部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配套、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共生网络。目前,我国已布局178家国家级高新区、8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未来信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应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围绕高能级主业形成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支撑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未来信息产业资源集聚地,提升产业集群倍增效应。同时,强化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群资源整合与外溢能力,增强集群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推动未来信息技术与应用场景“双向奔赴”,提升技术成果落地效率。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的供给侧,也离不开具有多样化应用场景的需求端的拉动。近年来,我国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形成了从技术平台到产业应用的初步体系。面对超11亿网民构成的超大规模信息社会,亟待建立以场景牵引技术、以技术反哺场景的双向互动机制,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融合场景规模化落地,使场景成为驱动未来信息产业迭代的核心力量。要强化中试基地和测试平台的支撑作用,打通从实验室成果到工程化、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同时,积极探索“揭榜挂帅”“场景共创”等创新模式,促进技术研发团队与场景需求方之间的互动耦合,提升协同创新效能。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