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科技信息 >综合资讯
湖北宜昌跑出动能转换加速度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古称夷陵的湖北省宜昌市,一江穿城,涌动着澎湃发展动能。2024年,宜昌GDP突破6000亿大关,达到6191亿元,四年跨越两个千亿台阶。

裂变式发展的背后,是宜昌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担当作为。

当前,宜昌的全新定位已然清晰明确,即打造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以及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这一目标,宜昌正以“科技+生态”双轮驱动,向“新”攀高,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提供发展支撑、为世界展示美丽长江彰显宜昌作为、为中部地区崛起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成果不断涌现

4月中旬,湖北首台“油改电”新能源机车在松宜铁路上线。这台搭载2300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的“绿色巨兽”,一次充电可牵引1600吨货物疾驰150公里,能耗还下降50%。

作为连接松滋市与宜都市的重要通道,全长65公里的松宜铁路是沿线港口、化工园区、工业企业物资运输的“生命线”,年运输能力达500万吨。

“以前,货运火车主要靠柴油驱动,存在噪声大、废气多、燃料成本高等问题。跑一趟下来,脸上和衣服全是油污、煤灰。”拥有30年驾龄的机车司机张远昌对此有着切身体会,“如今驾驶新能源机车,不仅零污染、零排放,而且工作环境变好了,下班后衣服都是干净的。”

“新能源机车能耗下降50%,能效却提高了25%。比如,以前一台车一次可以运1200吨货物,如今能运1600吨。”松宜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邹利国表示,未来3年,公司将陆续完成剩余7台内燃机火车头的“油改电”工作,届时松宜铁路运输全线将实现零碳排放。

就在近日,宜昌首个低压大容量纯电动运输船舶充电站在宜都宁通港建成投用。这座配备800千伏安变压器的充电站,每年可为200艘次磷矿运输船充电20万千瓦时,替代燃油47吨,减排气体148吨。

作为“电化长江”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有效解决了兴山至枝江磷矿绿色航运的“里程焦虑”,更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向“绿电水道”升级。

与此同时,随着首辆重型卡车平稳驶入专用通道,湖北省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夷陵区昌磷路一期工程也完工试通行,标志着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长期存在的“矿车穿城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以前运矿车排成长龙,黑烟混着尘土,连窗户都不敢开。”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胡兆勇感慨,“现在好了,终于能呼吸清新空气了。”

据了解,这条全长29.5公里的专用通道,不仅规模化应用磷石膏制品,消纳工业固废3000吨,还同步实现了运输污染治理与固废资源化利用。通道全线配置了6座智能换电站,构建起新能源重卡24小时续航保障网络。221辆新能源矿车日夜穿梭,年减排二氧化碳12.14万吨。宜昌探索出“绿色开采—清洁运输—生态修复”的全周期模式,以“清洁运输+绿色基建”的系统性方案破解难题,为全国矿业运输转型提供了“宜昌方案”。

当前,绿色产品在宜昌不断刷新纪录,首台“油改电”新能源机车、首个船舶充电站、首条“零碳货运走廊”……这些成果成为宜昌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日前,在位于宜昌高新区的白洋工业园区田家河片区,匠芯新材料项目建设工地一派繁忙。

企业负责人杨士平说,企业接下来将紧锣密鼓地开展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为一期项目实现年产500吨硅碳负极材料的目标筑牢基础。此外,企业计划于年底启动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年产能将达3000吨。

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致力于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用硅碳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是宜昌高新区首个开工建设的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企业计划投资10亿元,分两期推进项目建设,推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落地。

硅碳负极材料被业界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高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3C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和机器人等领域。

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电池出货量预计将达到4100吉瓦时,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万吨。

看准这一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宜昌将硅碳负极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通过精准招引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吸引并带动众多配套项目落地宜昌,致力于打造一个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布局功能完善的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园。

晟皓电子级硅烷及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在白洋工业园开工,总投资约56亿元;园区与洛阳联创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落户……围绕硅碳负极材料产业链,已有六家企业落户宜昌高新区,目前该园区还在积极对接、招引该行业的其他龙头企业。

这只是宜昌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助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宜昌正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开辟经济新赛道,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

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塔吊控制系统,不仅规避了工人频繁上下塔吊的风险,还能自动规划路线、主动避障以及自我矫正,作业效率提升15%;湖北宜美特全息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微纳结构光刻技术,成功实现从传统镭射膜到新一代全息光刻纸的产业升级,为食品、日化、烟酒等行业的高端包装市场注入新活力;三峡星未来数据科技(宜昌)有限公司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让线上办证更方便……

眼下,从绿色新能源到化工新材料,从人工智能到数字经济,一个个“硬核”科技成果正在宜昌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塑造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

近年来,宜昌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等科技行动。通过全面优化创新布局,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宜昌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

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宜昌持续加大力度,在湖北省率先建成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2024年,宜昌创新能力居全国10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第56位,在全国“创新能力百强城市”中位居第57位,比2023年前进7位。同时,该市有23个项目获湖北科技奖,获奖数量位居湖北省第二。此外,该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实现新突破,达到2.99%,高于全国、湖北省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宜昌市高新技术企业以1%的企业法人数,贡献了近六成的工业总产值、超半数的专利授权量和八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成为该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支撑、基本盘和稳定器。

今年,宜昌市委、市政府出台《宜昌市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部署实施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工程、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工程、教育科技人才贯通发展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工程、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工程、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工程等“创新七大工程”。

按照规划,宜昌计划用三年时间全力建设现代产业创新中心、长江大保护场景应用创新中心和创新生态中心,打造湖北区域协同的策源区,成为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

预计到2027年,宜昌将形成“12525”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即争创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2家全国科技领军企业、5家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5家省级创新平台;到2030年,建成长江中上游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能级、发展质效、区域带动力加速跃升。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胜发展。宜昌正以昂扬的姿态,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奋楫前行。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科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