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浙江省湖州市举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年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两组数据让科技日报记者印象深刻:“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近20年间下降了约48%”“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58家增长至2024年的2071家”,这一增一减,映射出当地发展的生态底色。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逐步探索构建了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湖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宗明表示,20年来,湖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湖州实现生态文明从“先行地”到“示范地”、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到“绿色低碳”、城乡面貌从“局部美丽”到“共富共美”、城市品牌从“市域名片”到“窗口示范”的转变。
坚持走绿色低碳创新之路
在湖州,绿色发展不局限于生态保护,更是一场深刻革命。多年来,当地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20年前,南浔‘黑烟囱’林立,生态承受巨大压力。”发布会上,南浔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国志回忆道,面对这一困局,南浔痛下决心“生态立区”,整治提升1.3万家企业,电梯、电机、电磁线、木地板“三电一板”块状经济实现了蜕变,近三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在10%以上。
同样在20多年前,湖州长兴的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建材、蓄电池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长兴的工业经济基础,但由于生产方式粗放,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
“那个时候,‘炮声隆隆、尘土飞扬’,是很多人对长兴的第一印象。”长兴县委副书记、县长姜华介绍,高峰时期,当地蓄电池行业企业达到175家,但大多“低小散”。经过两轮集中整治提升,该行业的企业数量减少到16家,但销售收入提高了14倍,还培育了2家中国500强企业,如今长兴也被誉为“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
这是被当地视为“因绿而兴”的20年。20年间,湖州常住人口达346.5万人,增加了69.9万人;GDP跃升至4213.4亿元,增长了5.6倍。如今,湖州构建“2+8”高能级平台体系,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地理信息+”等新兴产业,坚持产业发展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现如今湖州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77%;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33.9%,高出全国近20%;星级绿色工厂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90.4%,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四梁八柱”
发布会上,《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观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发布。该书作者、浙江省华夏民生与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周宇说,书中介绍了湖州发展所揭示的城市生长客观规律:健康不是速成的繁荣,而是系统内各要素良性循环、正向转化的结果。
20年来,湖州敢为人先,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累计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标准130余项,制定出台《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等12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河长制、绿色产品认证、生态警务等一批首创性改革在全国推广。
湖州市委改革办(市委生态文明办)常务副主任夏威说,湖州坚持以制度创新引领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先行先试改革,形成“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其中,在数智层面,湖州探索运用先进技术构建数智生态新模式,打造“工业碳效码”“铅蛋大脑”“生态警务协同智治”等富有实战实效的应用场景。最近,湖州上线“生态身份证”系统,通过为企业和市民设立生态账户,对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赋值,更好助力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
发布会上,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潘鸣分享了一组数据:2013年以来,湖州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呈明显改善趋势,并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入太湖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2024年入太湖断面水质首次实现Ⅱ类水全覆盖,达历史最优;全市域记录物种8460种,含植物2709种、动物5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61种。
在生态文明领域,湖州已经拥有多个“金字招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
王宗明表示,湖州已形成人人争做“两山”理念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的生动局面,未来要以更加开放之姿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用鲜活实践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