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油菜“‘三全高效模式’样板间”里,鲜黄的油菜花瓣从花苞中舒展开来,油菜花海正在徐徐铺展。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是植物油(菜籽油)的主要来源。在青海高原,打造油菜“样板间”的金点子,源于近些年青海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的系列举措。近日,青海省“敞开大门搞科研”又有新动作: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青海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构建以对口援青省市、东西部协作省和定点帮扶中央单位为重点,面向全国科技力量的开放型科技发展新模式。
探索东西部科技合作路径
青海省是全国春油菜科研水平最高、品种更新换代最快、种植效益最好的地区,培育出的“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亩。但长期以来,青海省面临高产优质油菜品种供给不足、功能型菜油品牌建设缺位、产业效益偏低等瓶颈。
2023年,青海省“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青海省油菜高质高效技术研发及‘三全高效’模式创建与示范”启动。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菜遗传育种专家王汉中领衔,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参与。
油菜“‘三全高效模式’样板间”即这一项目的成果,展示了油菜生产生态协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高效同步的全区域布局、全价值链挖掘和全产业链开发的“三全高效”模式。
王汉中院士团队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顿小玲介绍,该项目已选育油菜新品种青油16号,与对照品种相比,其产油量大幅增加。此外,项目在海东市建立了高质高效油菜杂交种生产基地,基地中种子生产成本降低10%,制种效益明显。
这场针对油菜的携手攻关,是青海省对外科技合作空间逐步扩大的缩影。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文介绍,2014年7月,科学技术部在西宁市召开了第一次科技援青工作座谈会,吹响了全国科技资源和力量支持青海创新驱动发展的集结号。此后,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创新人才队伍等“造血式”合作,东部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不断汇聚,青海对外科技合作空间逐步扩大,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青海省与省外联合实施省级科技项目超过1000项,参与合作的省外创新主体达到1350家(次)。
不久前印发的《行动方案》提出,要聚焦青海高原资源能源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协同联动,打造“东技西用”成果转化模式和“西技东孵”技术支援模式,推动设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青海分中心”,加强“上海—青海技术转移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载体建设。
协作攻关破解世界级难题
宝石蓝、翡翠绿、琥珀黄……一个个色块铺陈开来,宛如打翻的调色盘——这是文旅博主镜头中的察尔汗盐湖。以察尔汗盐湖为代表的青海盐湖群,钾盐、镁盐、锂盐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潜在经济价值达百万亿元。
虽坐拥世界级盐湖产业资源,但盐湖开发面临不少世界级开发难题。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处处长姜山松介绍,近年来,受益于科技合作协作攻关,由国内多家单位承担的青海省首个“揭榜挂帅”项目,成功突破了困扰青海省20年的氯化镁脱水世界性难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段雪牵头的青海省首个“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为促进盐湖镁钙资源高值化利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青海方案。
青海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吴凯敏介绍,该中心梳理提炼了钾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多元钾产品开发、锂产品多元化高值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等4个重大科技方向,与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卡脖子”问题的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服务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如今,研究成果已在生产线上转化为真金白银。在青海蓝科锂业尾液处理车间,全球首个盐湖提锂尾液循环系统正在创造回收奇迹:生产废水经12级膜处理后,70%转化为工艺用水,终结了“喝淡水、排废水”的传统模式。
《行动方案》提出,要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能力,为培育体现青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到2027年底,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30个以上,联合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联合破解重大关键技术10项以上,引进转化先进适用技术100项,吸纳技术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国家战略牵引、央地资源协同、东西力量互动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