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装备制造业涅槃重生,到新兴海工装备抢占国际话语权,再到牢牢攥紧农业“芯片”自主权,一场静水深流的科技革命正在黑土地上澎湃涌动。
科创成绩单
2021年—2023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600.4亿元增长至676.4亿元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8%增长至2.24%
·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从53.2人年增长至62.8人年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从367.3亿元增长至392.2亿元
歼-35A隐身战机惊艳亮相、嫦娥六号月背采样用上“辽宁造”钻杆、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用曲轴问世……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是辽宁在“十四五”期间交出的科技创新“硬核”答卷。五年来,这片曾诞生过新中国第一台机床、第一艘万吨巨轮的工业沃土,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赛道突围等方面实现了“上天入地”的突破,让创新成为全面振兴的最强引擎。
从传统装备制造业涅槃重生,到新兴海工装备抢占国际话语权,再到牢牢攥紧农业“芯片”自主权,一场静水深流的科技革命正在黑土地上澎湃涌动。
传统工业涅槃重生
8月12日,在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试验车间内,其自主研发的50HzCAP1000屏蔽电机主泵正在进行设计验证和数据测试。这颗未来核电站的“中国芯”,正接受着为期3个月的“体检”。
“这台泵要在核电站连续工作60年,我们的试验必须模拟电站现场最极端的工况。”沈鼓集团设计工程师陶占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他正全力准备开展性能指标、安全可靠性及耐久性测试。沈鼓集团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屏蔽电机主泵在国核示范电站成功并网发电,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一“大国重器”攻克了11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助力中国核电“走出去”。
这样的突破并非个例。长期以来,被喻为盾构机“心脏”的主轴承因无法实现国产化,成为国产盾构机发展的“拦路虎”。2023年5月,直径3米的国产主轴承在沈阳地铁工程中成功应用。它不仅突破了盾构机完全国产化道路上的关键瓶颈,更为我国高端基础零部件的攻关提供了“从0到1”的发展范式。
多家企业的突围,是辽宁政策赋能科技创新的缩影。“十四五”期间,辽宁加快政策供给,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推动沈鼓集团等龙头企业搭建数字化设计平台、打造智能制造车间。在政策的有力“托举”下,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有了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的底气。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辽宁肩负着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使命。“十四五”期间,辽宁牢牢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在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上全面发力。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工业母机、绿色石化4个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首次超过三分之一。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辽宁传统工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翼,实现涅槃重生。
海洋经济强劲发展
辽宁省大连市拥有2211公里的海岸线,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这座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的城市,如何做好海洋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
近日,在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里,该校教授姜毅团队正对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DES)设备进行最后的标准符合性测试。这套由大连海事大学与遨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系统,能实现船、岸、星之间的高速信息交互,以100%国产化率打破国外垄断。
“过去,我国沿海和长江流域所使用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完全依赖进口。如今,我们的VDES基站已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入网,单套设备成本大幅降低。”遨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自主创新的底气。2024年,该公司VDES产品已在辽宁、天津、福建等沿海地区批量部署,为我国海上交通安全和国防信息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技术屏障”。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不单单只有VDES设备。在南海,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巍然矗立。海面之下,超过75%的结构需要承受风浪、内波流等的冲击。而其采用的张紧式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与数字孪生结构健康管理系统,正是由大连科迈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这彰显了辽宁在海工技术领域的硬实力。
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在此诞生,90多个“中国第一”记录着大连海工产业的辉煌。如今,这里已形成集船舶建造、修理、配套、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一批“大国重器”持续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而产学研合作,正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纽带。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攻关高性能船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提升了辽宁船舶与海工装备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印证了创新成效:大连市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20年的207.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0.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96%提升至3.21%,为辽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写下了“大连答卷”。
黑土良田焕发活力
在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东亚种业”)现代种业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总裁郭延玲团队正通过基因芯片筛选玉米抗病虫基因标记。“传统育种需要8到10年,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将周期缩短至3到5年。”郭延玲指着荧光检测仪说,依托高通量SSR检测平台,可同时对1000份玉米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精准定位抗茎腐病、耐除草剂等优良性状。
目前,辽宁东亚种业的分子育种实验室面向全国开放共享,带动20余个省份开展生物育种合作,让“辽宁经验”辐射全国。
辽宁东亚种业的实践是辽宁省“藏粮于技”的典型案例。2024年,辽宁省粮食产量达500.06亿斤,亩均单产931.88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2.4斤,稳居粮食主产省第2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十四五”期间,辽宁省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种质创新,助力种业振兴。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辽宁东亚种业联合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攻关“玉米抗倒伏基因挖掘”项目,获省科技专项经费支持,成功培育出抗倒伏品种东单1775。
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的融合,让黑土地焕发新活力。立秋刚过,大连市金普新区英歌石村的“蘑菇小镇”已进入收获季。一排排由集装箱改造的“蘑菇立方”里,七层菌包上的金耳肆意生长。金普新区企业自主研发的“全气候型智能蘑菇立方”,凭借超低导热系数,支持从60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的全气候智能化运行。其打造的智能化生产模式为辽宁特色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2023年,辽宁经济增速10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2024年,辽宁经济总量超3.26万亿元。这一串串“含金量”十足的数字背后,是辽宁坚持抓创新、谋创新,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如今的辽沈大地,创新的种子已在工业沃土、蓝色海岸、黑土良田生根发芽,正以更强劲的动能,推动辽宁在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