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西塞山麓,山水秀丽,自然风光优美,曾是张志和笔下“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诗意之地。3年前,这里草木葱茏,夜晚只见繁星点点;如今,这里很繁忙,科研院所灯光常亮——西塞科学谷开园3年来,以“生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融合探索,实现从要素聚合到创新裂变。
目前,科学谷已引进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交大中子实验室等科研机构19家,孵化科创项目151个,聚引青年人才2653人,获评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开园3年来,西塞科学谷将山水资源迭代为科技引擎,用一场“双向奔赴”的创新实践,书写着湖州向“新”而行的答卷。
要素集聚形成科创“热带雨林”
作为湖州重点打造的“高能级战略科创平台”,西塞科学谷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着双重使命——既是上海“1+8”大都市圈西翼的创新引擎,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西部通道的关键节点;既要守护生态底色,更要激活科技赋能产业的创新动能。
去年以来,科学谷不断传来好消息:华东地区首台全自主国产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装置正式启动,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营,“国之重器”矩阵逐步成型。新落地清华长三院湖州创新中心、西塞山新质生产力研究院,为科学谷内研发机构和高新企业形成全链条赋能。
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投入建设,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磁吸效应下,中国广核集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联合实验室陆续启动,越来越多的科研平台、龙头企业在科学谷扎根。
依托生态优势集聚创新要素,布局新型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概念验证中心“三位一体”科创平台,将山水资源迭代为创新引擎,打造“生态赋能科技、科技驱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创新的本质是人的集聚。
“科学咖啡馆”——科学谷的玻璃房里,一杯拿铁配一场头脑风暴,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在轻松氛围中碰撞灵感。
“这里没有会议室的严肃,只有思想的自由流动。”安徽芯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说,一场半导体专场路演中,企业与投资机构仅用半小时便敲定合作意向,“科学咖啡馆成了我们的‘第二办公室’”。
“科学谷人杰地灵,适合搞研究。”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州工控院院长金建祥早在2019年就在湖州从事科研工作,对湖州很有感情。“我们实验室研发的600℃特高温热泵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首台套,2027年有望迎来产业爆发期,与湖州汽配、装备制造企业深度合作,足以带动一个百亿产业。”他说。
在科学谷的北片,高教园区致力打造“最美大学城”和“最美山地研究院”,目前湖州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已经建成,计划新学期投入使用,电子科大长三院永久校址正在建设,计划明年投入使用。
此外,谷内还承办“太湖之芯”、西塞山论坛、莱宝产业链客商考察等各类活动187场,吸引院士368人次,并与上海张江高科共建路演中心,建立常态化路演机制。科学谷还配套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商业综合体,提供从子女入学到医疗保健的“一站式”服务, 让科学家既能“安心搞科研”,也能“舒心享生活”。
创新活力催生技术裂变
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园区,西塞科学谷的原始创新力不容小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西安交大中子实验室创新打法,与市中心医院共建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王盛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经成功打造,实现了浙江省大型三类医疗器械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该实验室已经完成Pre-A轮融资,撬动7倍社会资本投向湖州。
在汉天下实验室,研发人员专注于5G及下一代终端高性能全集成射频前端模组芯片的研究,有望打破5G及下一代射频前端芯片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国科绿氢研究院已成功研发出7.5kW、20kW、250kW等多款铠甲催化剂电解水制氢设备,并供货给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氢鹏科技等企业。
技术变成产品,产品要在企业应用,才算真正“落地生根”。西塞科学谷不仅研发领域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契合,还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概念验证中心,创新引领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与湖州汇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绿色创新技术赋能建材生产节能降碳”的相关产品荣获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浙江省“绿色建材产品”等荣誉。
绝影四足机器人、智能飞行机器人、“双域坦克”水面-水下一体化机器人、“太湖之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今年3月14日,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在西塞科学谷揭牌,这也是全省首个具身智能产业专业化园区。
具身智能是指将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作为打通数字世界与实体产业的“超级连接器”,它可重塑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智慧服务等万亿级产业生态,成为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战场”。
西塞山下,“新”潮澎湃。越来越多的新思路在科学谷形成先进技术,迭代新产品,引领新兴产业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在西塞科学谷内孕育、生长、集聚,成为湖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引擎。
为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枢纽城市提供“硬核支撑”
如今,西塞科学谷已经以崭新的形象伫立湖州;展望未来,其目标更清晰——持续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将绿色低碳理念、科创基因深植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科学谷导入更多优质资源,为打造长三角重要科创枢纽城市和虹桥枢纽“金西翼”提供科创平台支撑。
经过3年建设期,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交大中子实验室、清华长三院湖州创新中心、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等19个科创平台引进落地,布局湖州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科大长三院永久基地等一批高校院所和配套设施,并将外延有序拓展,以湖州高铁站为纽带,呈现西“谷”东“城”空间格局,逐渐由西塞科学谷发展为西塞科学城。
创新生态需要更紧密的协同。西塞科学谷将深化“链主企业+科研平台+金融机构”模式:一方面,推动本地龙头企业与实验室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加速技术产业化;另一方面,做大做强研究院经济,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从“政府输血”转向“自我造血”。
今年6月,湖州市与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签约共建西塞山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双方将围绕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我们将以研究院为载体,吸引优质企业来湖建设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逐步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西塞山新质生产力研究院院长董颖介绍。
创新的终极目的是让城市向新、生活向美。未来,西塞科学谷将完善“15分钟生活圈”,开放城市CityWalk路线,打造人才公寓、科学家社区;依托公园、湿地等载体,构建“科技+人文+自然”的宜居环境;推广数字化建设,用AI、大数据管理科研资源,让创新更高效、生活更便捷。
“我们的愿景,是在西塞科学谷内完成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周期培育。”市科技局表示,这里不仅有最前沿的技术,更有最温暖的生态。湖州将以创新之笔,续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