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科技信息 >科技动态
市科技局:高水平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

  时代大潮中,衡量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产业的含“新”量越发重要。当下的湖州,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
  越创新,越领先。回眸2024年,我市深入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提升市域创新整体效能,结出了累累科技硕果: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综合评价再次位列全国第1位,R&D占GDP比重居全省第3位,高新投资占固投比重居全省第1位,德清县、长兴县获省“科技创新鼎”。
  ■ 平台向强,孕育创新“澎湃动能”
  年初,记者走进位于西塞科学谷的西安交大—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只见20多名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一台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预计今年年中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实验室主任王盛说,他们自主研发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实现了湖州市乃至浙江省大型三类医疗器械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之一,西塞科学谷开园两年来实现快速发展,陆续引进了孙优贤院士、钱锋院士等团队25个,去年新引进浙大湖州研究院无人系统技术实验室、中广核新能源控制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项目6个,成为我市重要的科研平台。
  西塞科学谷是我市聚焦“平台提能”的一个缩影。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州地处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科创廊道交汇地,科创资源丰富。为更好地突破地域限制,弥补科技创新短板,去年,市科技局牵头编制南太湖科创走廊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谷两轴多区全域”发展新格局。
  目前,南太湖科创走廊上,核心区西塞科学谷累计引进科创项目36个,集聚青年人才2500余人;地信智慧城集聚千寻位置、浙江国遥等人才企业430余家,带动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得益于科创走廊的建设,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正蓬勃发展。 
  去年,由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重大科创平台——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已经初现雏形,落地科研团队4个,首批12名员工正式入职,室内装修加速推进,高端人才招聘开足马力。
  据市科技局介绍,去年,我市成功创建全省重点实验室9家。工控全重实验室与中国钢研、中广核等央企国企共建联合研发机构10家;西安交大—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的全省首台硼中子治疗装置正式启用;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获评首批省地协同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的科创后起之秀也在拔节生长。去年,我市新引进中药生态研究院、清华长三院湖州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5家,“一院一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从“政府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累计集聚科研人员3165名,孵化企业391家,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
  ■ 产业向新,集聚高新“尖兵领雁”
  去年7月,浙江莱宝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微腔电子纸显示器件项目在南浔开工。该项目于2023年签约,总投资约90亿元,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15亿元。
  在湖州,像莱宝显示一样的半导体及光电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生长”。2022年8月至今,我市以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一批新增长极为着力点,打造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去年,我市招引3亿元以上项目33个,备案总固投280亿元,莱宝显示百亿级项目顺利开工,半导体产业“小链条”“小气候”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招引落地。去年,我市在“强招引”中壮大高新产业。引进3亿元以上高新项目占比提升至86.4%,带动全市高新投资占固投比重居全省第1位。
  同时,我市在“强主体”中深化融通创新,聚焦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空天信息等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18家。21个科研项目获省“尖兵”“领雁”重大专项支持,项目数和资金数均居全省第2位。我市还试点开展“先用后转”改革,在新能源、地理信息等领域探索“龙头企业运营+上下游企业转化”模式,由超威牵头打造全省首批“成果池”,梳理形成2500项专利成果。
  位于长兴的浙江同源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连续多年来,“同源康”年研发投入超2亿元,主要用于多款创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同源康”药物化学研发总监梁阿朋说,目前研发团队目前仅博士就有20多名,大部分是海外归国人才。
  据市科技局介绍,我市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科技企业“新潮澎湃”。去年,我市新立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4项,居全省第3位。
  ■ 改革向质,打造科创“热带雨林”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去年年底发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年度报告2024》。根据《报告》公布的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指数情况,湖州在全国11个示范区排名第一,实现连续两年荣登榜首的佳绩。
  据市科技局介绍,自2022年7月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主题,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产业发展方式变革等“五大机制”。去年,我市主导制定发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2项,向国际社会和组织展示湖州可持续发展案例2个,安吉县作为全国首批县级城市加入全球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城市联盟。
  可持续发展代表了湖州科技创新的“土壤”,而平台和政策是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
  一年多前,李得胜团队在南浔(青浦)人才科创飞地进行研发,这个飞地是南浔在上海建立的,为发展前景好的研发团队提供场地、资金等支持。2024年,李得胜团队研发有了突破性进展,搬到了南浔区长三角高层次人才科创基地。
  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惠智康是我市人才科创飞地建设的一个典型。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人才科创飞地,实行“自营+区域委托”运营模式,给予差异化奖补政策。截至目前,全市16家飞地,已入驻企业203家、高层次人才265人,落地产业化项目37个,入选省级人才项目25个,带动就业2000多人。
  同时,我市为科技型企业注入“资金活水”。去年,我市率先出台融资担保奖励政策,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企业精准画像机制,并运用到贷款授信,去年,成功帮助全市468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9.56亿元,降低担保费591万元;全市科技企业贷款余额1069.8亿元,居全省第1位,企业科技创新有了更足的底气。
  展望
  2025年,全市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重抓落实”工作主线,锚定建设创新湖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目标,谋深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坚定信心、担当作为,铆足敢闯敢拼之劲,狠下苦干实干之功,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强劲科创动能。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科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