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如何做好“产学研”大文章 |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何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县一直坚定不移将科技、人才、创新供给方和需求方有机统一,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 40年来,“德清模式”在发展中迭代,在演化中成熟,从“点上先行探索”到“全域创新突破”,从“科研联合体”到“区域创新共同体”,从“探索创新模式”到“打造创新生态”,从“追赶科技创新步伐”到“走向科技前沿领域”,不断引领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 “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蓬勃兴起,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风生水起,“校地合作”佳绩频出,富有特色的“德清模式”迭代升级……如今,多次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列的德清仍旧在发展的道路上扬鞭奋蹄。 从“烧砖”到“烧晶体” 产学研合作效应明显 德清人安逸,但创新基因一直涌动。 秋高气爽,驱车到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内的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整洁现代的厂房前,很难想象它的前身是一家砖瓦厂。 看着窗外的景色,公司党委副书记贝伟斌感慨万千,“如果不是‘攀高亲’,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47年前,德清四五十家砖瓦厂出现了生产原料严重短缺的困境。地方国营德清砖瓦厂更是日子难过。但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1990年学校毕业进厂、经常听厂里的老员工说起当年创业艰辛的贝伟斌回忆道,“砖瓦厂派出了五路人马到全国科研院所找项目。” 几个月后,出去的人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得知,他们研制的“铌酸锂晶体生长”要进行无偿技术推广,就赶紧跑回来汇报。 当时的科研所,还是闷头搞科研,并未面向企业搞研发。砖瓦厂多次派人上门联系接洽,双方最终达成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意向。 1978年末,德清砖瓦厂晶体车间内沸腾了,“铌酸锂晶体”从单晶炉内生长成功。“大家敲锣打鼓,捧着晶体到县政府去报喜。”回忆中,贝伟斌笑了。 随后,全国首家“科研生产联合体”在德清成立。到1986年,全县已与省内外的12所大专院校、33家科研院所、19个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100多个协作关系,其中正式建有科研生产联合体10个。 1984年4月,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的严东生来德清县电子器材厂调研,当看到科研和生产得到紧密结合,他惊喜地脱口而出:这是我国科技战线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德清创造的模式,就叫“德清模式”。 2003年6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专程赴德清华莹电子调研,赞扬了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并对德清县首创“产学研”融合的“德清模式”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贝伟斌笑言,如今,砖瓦厂已脱胎成为国内外同行中唯一具备晶体生长、晶片加工、芯片制造和器件封装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企业,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德清模式”的主角。 还有,就是“星期天工程师”的出现。 当时,贝伟斌没有遇到这些人,但是老员工们时常讲起: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德清一些胆大的乡镇企业就派车到杭州、上海等城市,接送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请他们来帮助开发新的产品、改进生产工艺,解决技术难题。 贝伟斌说,那个年代,中国的人才体制完全处于禁锢之中。这些人才只有利用星期天空闲时间来,也就有了“星期天工程师”的名字。 正是这批“星期天工程师”,极大促进了德清乡镇企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乡镇企业,也让人才开始流动。如今,德清逐渐孕育了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家居三大优势产业,并衍生了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产业,一条由企业、科技、人才主导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成为了德清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从“协作”到“研究院”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在产学研链条上,往往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学校有人才,却没有产品可供研究;企业有产品,却没有专门研发的人才。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高、创新力强、发展潜力大,是构建“产业森林”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这时,德清想到了校地合作。 2021年6月,为落实省委关于建设“浙北硅谷”的批示精神,我县与浙江工业大学达成校地合作,莫干山研究院作为共建新型创新载体,于2022年1月正式运行,以绿色技术创新为特色,先期围绕地理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开展服务,目前已拥有激光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六大创新中心,莫干山产业创新园和浙工大大学科技园两大孵化载体,开启了我县科技创新的全新探索。 今年年初,县科技局、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康乾街道、县市场监管局多方联动开展了“百名教授联百企”助企行动。近几年,消费市场刮起了“全谷物风”,维义生物虽已凭借亚麻籽产品入局,但由于企业自身体量难以支撑高端人才引进,很难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在一次“百名教授联百企”行动中,来自浙工大食品学院的教授刘建华,发现了湖州维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威的烦恼。他手握着全谷物营养食品加工技术,与企业高度适配。 至今,德清有600余家企业和2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关系,勃发经济的活力。 其实,德清与浙工大是有缘的,百年前的1911年,当时创办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浙江工业大学前身),校长许炳堃就是德清人。随后的百年间,德清与浙工大合作不断。直到2014年11月22日,德清县政府与浙工大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共同建设浙工大德清校区、推进高层次人才集聚与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合作,跨出了校地合作第一步。 5年耕耘与建设,终于在2019年10月18日见分晓。莫干山校区正式交接,让德清发展站上新起点,创新发展拥有新支撑,开放发展打开新窗口。 真正的校地合作,进一步推开了深化合作的大门。在科技成果转化、特色产业互动、创新平台共建、要素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互动,共同打造校地合作的典范。 2020年3月,德清县委、县政府宣布康乾街道正式挂牌成立。一年后,又顺势在街道10平方公里土地上,启动“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建设。一个聚焦生命健康、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影视文化等产业,聚集3万名青年人才产城融合的科创服务带,正在崛起。 40年的探索前行,“德清模式”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经历了“产学研”“政产学研金”“政产学研金介用”等阶段。“如果说‘星期天工程师’这种点对点单位时间的技术输出是‘德清模式’的1.0版本,那4.0版本则是从原来散状企业为需求导向、企业为执行主体的,到现在德清有体系、有组织的,做成成果科技转移转化,达到科、教、人一体的比较典型特征。”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执行院长陶鹏说,“我们的宗旨就是把研究院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为一体的战略性、开放式、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握手”到“深拥抱” 新型平台链接发展要素 “助飞”,在当下的德清,是个热词。“场地已经联系好,预计下周就可以进行药物小试。”走进杨彬博士的办公室,入目之处一片忙碌。“回国后跑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这里是最适合我的地方。” 去年8月,杨彬带着在美国著名大学和大型药企20多年的工作经验归国,想将自己研发的新型药——司美格鲁肽(2型糖尿病治疗用药)的二代药在国内落地,实现产业化。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钱和场地都是棘手的问题。来到研究院后,大家与他一起分析项目的现状与前景,杨彬认定德清就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去年年底,杨彬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被引进至莫干山研究院成为首席科学家,任职多肽药物研究中心主任,并与研究院以及院内的医药企业瑞斯莱亚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不仅如此,研究院还提供资源、场地、设备,为杨彬接入各类医药研究所、成熟药企的资源;再以专利作价入股未来产业化的公司,免去了第三方评估的麻烦,也为他的起步扫清了“路障”;通过引入保险机制,为化解成果转化顾虑与纠纷增加了保障。 “研究院的职责,就是打破‘孤岛效应’,打造一个应用端的高端研发平台。”在陶鹏的电脑上,有一张研究院运行模式的概念图,顶尖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就是一辆车的四个轮子,想要跑得快跑得稳,缺一不可,在“四轮驱动”下实现校地联合赋能研究院成长、研究院高质量产出赋能校地事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研究院和学校打通了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解决了人才归属的后顾之忧,既给学者提供科研创新的机会,也能提供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的资源。”莫干山研究院副院长伍建华介绍,浙工大设立的“双融计划”,相当于为人才提供了一个“政策特区”,申报人选可以选择依托浙工大各地方研究院申报国家和省级引才项目,同时可以享受地方人才政策和学校科研平台、学术资源。 一头牵引人才资源、一头对接产业市场需求。在莫干山研究院,有越来越多的故事正在书写。 以研究院为圆心,创新动能辐射半径不断扩大。 既是“画圈”,在圈里,是产业链上下游在物理空间的集聚,搭建集研发、孵化、投资功能于一体的协同攻关矩阵;更是“破圈”,发挥圈内高校、科研平台集聚优势,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贯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从而构建服务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最佳生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从“有环境”到“优环境” 推动产业链条向“长”延伸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县域的竞争,人才是基础更是关键。 今年9月8日,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共计35人,这是面向德清快速发展的地信产业而开办的新学院。 今年7月16日,在自然资源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同指导下,浙江工业大学与浙江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德清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地理信息学院,协议就人才队伍联合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科学技术联合攻关、科研平台联合共建等达成合作。 “学生的报名热情远比我们想象中火热。”在当天的报到现场,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执行院长陈铁明说。 聚焦人工智能与时空信息交叉学科,围绕自动驾驶、空天遥感与智慧城市、无人机与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校地合作的最好证明。企业门口有了高校对口人才库,就能无缝高效地对接人才供需。 一直以来,我县以“系统布局+重点深耕”的资源整合模式,“久久为功”深耕地理信息产业,构建最优产业创新生态。10年深耕,德清已成为国际地信产业高地,全县地信产业年营收突破26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430多家,规模效应明显,产业前景光明。 在2020年成功争取纳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整体规划布局后,我县重点打造了一城(国际地信城)、一圈(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一谷(莫干“论剑谷”)、一平台(车联智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四大核心区块,不断增强科创策源、青年创业、生态转化、重大项目承载等平台功能。又不断推动“地信+车联网”跨界融合,联动高精地图、智能交通、信息通讯等重点方向,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科研创新。推动“地信+低空经济”乘风而起,依托实景三维、时空大数据等基础优势,抢先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实现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初级教练机领雁AG100下线交付。 围绕人才,我县持续优化人才新政,推动人才政策从1.0版迭代至6.0版;依托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推出的“双融计划”建立的校地联招联引机制,打通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共享障碍;根据“一家+一码”的服务体系布局建设的“人才之家”,面向人才免费提供交流学习、创业指导、沙龙活动等服务。“以人为核心”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动“政策+平台+生态”协同发力,提升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浙江省委书记王浩指出,要做好“两篇大文章”加快打造创新浙江。一篇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另一篇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事实上,“德清模式”是无中生有、创中求变的典型案例,敢做别人未做之事、敢闯别人未达之域。 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德清模式”40周年的起点上,德清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迭代新时代“德清模式”,着力走通“科学到技术到产业”的转化之路,走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模式,奋力争当高质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优生。 3982916-23196-49-科技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