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呈现多样化特征,文化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市各级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立足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力支持了文化民生工程建设。
一、我市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加强阵地建设、丰富产品供给、开辟服务渠道、强化管理投入”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阵地建设逐步完善。一是城镇公益文化设施配置进一步完善。2008年,市区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科普中心和三县“文博图”三馆全部建成开放,湖州大剧院、新群艺馆建成启用。2009年,市区衣裳街传统街区、陈英士故居、赵孟頫故居先后修复开放。二是农村文化阵地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全市已有70%左右乡镇成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已有60%左右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德清县还建起了近3000个村民读书读报点,长兴、安吉依托农村便利超市建立了100多个“农家书屋”,把文化阵地拓展到村民小组、到农户。三是城乡文化设施共享进一步推动。围绕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着力构建包含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和数字电视网城乡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近两年,南浔区依托浙大网络信息中心在南浔镇息塘村、和孚镇荻港村等近20个村建成多媒体网络教育试验平台。长兴县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为契机,以县图书馆为中心,已初步建成与乡镇分馆、村(社区)网点共享的三级文化信息服务网络。
(二)内容建设多样化发展。一是传承创新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项目200多个,扶持组建各类特色文体团队600多支,培育发展长兴百叶龙、安吉竹乐等一批具有南太湖地域特征、湖州地方特色、农民生产生活特点的文化精品。并已着手梳理汇编清明、端午等湖州传统习俗,进一步发掘发扬优秀民俗文化。二是扶持创作文艺精品。通过组织“画家走进新农村”等活动,扶持创作音乐情景剧《菰兮城兮》、大型音乐组歌《湖州颂》等一批城乡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湖州厚重文化底蕴和发展新成就的文艺精品,为开展文化服务提供充足、高质量的节目资源。近年来,全市有电影《亲亲鳄鱼》、文艺图书《诗话浙江》、国画《东方吉祥》等500多件文艺作品在省以上重大比赛和活动中获奖。三是鼓励引导自办文化。在由市、县区组织举办湖笔文化节、生态文化节、游子文化节等重点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鼓励引导乡镇(街道)立足基层、面向群众自办文化。德清县先后举办了钟管财富文化节、武康欢乐市民节等乡镇节庆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一镇一节”格局。长兴县则立足乡镇特色经济,举办了林城红梅节、白岘吊瓜节等节庆活动,引导基层群众更多地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四是拓展文化服务内涵。在文化娱人的同时,寓教于乐,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湖州“文化大篷车”,近年来围绕新农村主题教育、宣传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发动开展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和抗雪救灾慰问演出,组织开展“南太湖之春”、“我们走在春风里”、“欢乐湖州”、“风雨中我们同行”系列文艺宣传基层巡演,深受基层群众广泛欢迎。
(三)社会力量参与热情不断提高。一是政府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各地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奖励措施,积极引导丰裕的民间资本投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和捐赠,经审核后可抵扣企业和个人应纳所得税,较好地鼓励了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之中,承担具体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补充与延伸,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高效运转。二是市场化运作载体不断创新。通过统筹安排、多元投入,由《求是小康》杂志社、梅地亚演艺公司投资,由宣传部门主办的“幸福舞台·2009年吴兴区幸福大妈舞赛制活动”,组织了杭州金海岸湖州大舞台的专业演员参与“幸福舞台”文化活动,与城乡群众同台表演,凸显了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文化惠民的专业化效果。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已经成为文化民生工程中投资精品演出、支持文艺团队的重要力量。2009年4月,由珀莱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在湖州师院举办的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珀莱雅》大型歌舞晚会,把一场大规模高质量的精品文艺演出献给了中心城区居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当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企业主动投入意识不强。民营企业主动帮扶所在辖区和周边地区解决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资金困难的“造血”意识不强,民间资本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项目很少。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经济危机形势下产品出口低迷的现状,民营企业投入文化民生工程建设的兴趣和力度有所减弱。
(二)文化产业自身力量不大。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方面“上不了大项目,成不了大气候”的问题仍然存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步伐较慢,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经济总量不相适应。民间力量的投资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占GDP比重比较低,缺乏创意,与文化大市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寥寥无几,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三)政府引导服务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引导民间力量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停留于一些暂时性的做法上,缺乏一套完整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协办、市场运作”的模式,来引导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地区之间对“文化是软实力”的认识也存在不少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对公共文化扶持政策及经费投入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民生文化工程建设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状况。
(四)民间文化活动有待拓展。由于日常运行经费短缺、基本设施简陋、日常管理不能及时跟上等原因,有些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形同虚设。不少业余文化团队活动还处于非常态化情形,场所无着落、经费难保障、活动不经常、内容不丰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相当突出,没有真正实现从文化建设的客体向文化建设和文化享有的主体转变。
三、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服务,激发社会民间力量参与热情。探索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参与农村中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文体俱乐部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营造民企积极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要注重引导民营企业投标主题公园等大项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和参与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有效推动民营企业把获取经济效益和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健全机制,探索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模式。一是探索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文化活动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有效整合社会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喊得响、办得活、贴得紧”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使更多的民间优秀文化作品成为热演项目,集聚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广泛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点和民间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办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探索完善规范提升机制。探索以宣传、文化、体育等部门为主导,以省“优秀民间艺人”、市“五个一批”优秀文化人才为主力、以民间文化爱好者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提升机制,引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由自娱自乐向共建共享转变,由低层次、低水平、低效应向高层次、高水平、高效应转变。三是探索完善文化共建机制。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开展文化共建活动,走“资源共享”之路。大力推广企业与周边群众共享厂区内文化基础设施,企业与周边群众共享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企业资助村居建设文化阵地,企业文艺团队参与基层文化展演活动,村企共同承办节庆活动等。
(三)多方引导,拓宽社会民间力量参与领域。一是引导企业参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通过“市场+公益”的运作模式,由企业以冠名赞助的形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大力打造“精品剧场”,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积极引进一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举办音乐会、儿童剧等展演活动,提高文艺演出市场层次和品位,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盛宴。二是引导企业参与文艺精品创作。引导企业参与文艺精品创作,选择一些具有湖州特色和创新意义,且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市场发展潜质的项目,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参与创作,创编文艺精品节目,参与市、区各种演出。三是引导企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为一些因资金不足濒临消失的小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穿针引线,通过给予企业冠名权等形式,引导企业出资抢救,有效保护小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团体作用。一是全面形成文化共建共享格局。坚持立足“大文化”建设,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不同行业、部门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共建、共管、共享。二是切实提高群众自办文化能力。积极扶持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提高群众自办文化的能力,着力解决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三是大力培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坚持大力推进文化人才创新,认真实施文化骨干、文化管理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分层次、分阶段全面培训,建立一支真正懂业务、会组织、热爱文化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四是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增加对群众团体兴办民生文化活动的经费支持,鼓励群众团体与有关的组织机构、群体乃至个人进行合作,共同参与文化民生工程建设。
890670-23204-49-专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