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科技信息 >科技动态
四次创业,从青涩走向笃定

讲述人: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在读硕士涂志超

放暑假了,我没有回萧山老家,而是留在了学校。手头的新项目正处在打磨关键期,与合伙人推敲细节的间隙,偶尔抬眼望见实验室窗外的蝉鸣绿影,总觉得这个夏天藏着新的可能。

我硕士读的是生物工程专业,白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抽空完成一些创业项目方案,晚上再到学校隔壁的联合村转一转,因为村里也有我们的项目。这就是我暑期一天的日常。

站在研二的门槛回望,在莫干山校区的4年光阴里,4次创业如同4级阶梯,托举着我从青涩走向笃定。

刚来莫干山校区那会儿,学校周边配套还不是很完善,年轻学子指尖滑动的外卖需求,在我眼里成了商机。一个服务师生的生活一体化平台,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这绝非一时兴起的冲动:先在校园里进行问卷调查,像解剖实验样本般分析需求数据;再挨家挨户叩响商户的门,把诚意装进每一次交谈里。

创业路上的诸多片段,至今仍鲜活如昨。第一次与商户洽谈时,我揣着学生气的机灵:先做个虔诚的食客,尝过食物的温度与滋味,再笑着拉开话匣 ——“这味道怕是能征服整个校园呢!”“有什么小秘方吗?” 暖意融融的闲聊里,距离悄然消融。很快,合作商户、骑手团队相继就位,平台上线那天,看着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像听见无数颗种子破土的声响。最火爆时,在校6000余名师生中,超1/3成了我们的用户。

当然,这背后也有不少艰辛。随着订单量的增多,我们人手不够,做得越来越吃力。那段时间,我常常要在创业基地忙到后半夜。在跌跌撞撞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不易,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有了第1次的淬炼,后续的创业之路便多了份从容。地方政府的扶持,更像一阵东风:第2个、第3个项目扎根在隔壁的康乾街道联合村,团建营地与休闲农旅的蓝图,在乡野间徐徐展开。在项目遇阻时,街道邀请我参加青年人才活动,让我疏解压力、减轻负担。

他们的关心让我对湖州这座城市心生眷恋,这也是我继续留下读研的原因。现在,我一边读研一边创业,这次结合专业和小伙伴的第4个项目——中式养生茶饮还在研发中。或许不久后,当你捧着那杯带着草木清香的饮品时,便能读懂一个工科生在创业路上写给青春的四重奏。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科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