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育秧 备战春耕 |
|
|
日前,走进洛舍镇先锋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科技味”。智能育秧区内,立体循环苗床整齐排列,秧苗像“坐电梯”一样缓缓上下,水雾弥漫,温度适宜,一派春意盎然。 传统育秧通常是农户将秧盘铺设在田间或平地上,依靠人力和经验进行管理,受天气影响较大,效率也不高。与此相比,智能化育秧则实现了秧苗培育的“立体循环”。据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副总经理姚通通介绍,以前田地育秧,一亩秧苗最多能插10亩水稻,现在智能化育秧中心一亩面积的苗床就能为100亩水稻田供应秧苗,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倍。 这种智能育秧苗床并不“躺平”,而是以循环运动方式,让秧苗盘在轴轮带动下上下移动,均匀接受光照和水雾。同时,智能系统能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给秧苗打造出最佳生长环境。 “过去这么一片苗床,没有七八个人干不下来,现在两个人就够用了。”姚通通算了一笔账。智能化育秧不仅节省了人力,也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据悉,整个育秧周期仅需25天,较传统育秧方式提前了近20天,这为农户抢抓农时赢得宝贵时间。 “今年我们接了10个客户的订单,共1500亩早稻,第一批3月7日就开始育苗,3月底入田移栽。”姚通通告诉记者,工厂主要培育的是中组18、中早39等品种,满足不同农户需求。服务模式也灵活多样,一种是全程代管,从催芽到育苗再交付;另一种是单独提供催芽服务,农户再自行管理。 “以前育秧,拼的是人力和运气;现在育秧,拼的是技术和系统。”当地农户张师傅感叹道,“现在育秧就像买商品一样,直接向工厂‘点单’,拿回来的秧苗整齐茁壮,插秧方便省事又放心。” 从“地面铺盘”到“立体工厂”,从“凭经验”到“靠数据”,智能育秧让育苗过程不再看天吃饭,极大地提高了秧苗成活率和整齐度,真正实现了省时、省力、省心。这种智能化技术的推广,为德清农业带来了新变化、新机遇,推动农业生产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4023717-23196-49-科技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