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西翼”如何振翅 |
|
|
六月暑意浓。在湖州,“接轨”是当下的热词。 从市区域合作办获悉,我市正研究制定《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机遇 全面接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方案(2024—2026年)》,推动全市域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 自古,沪湖两地“同饮一江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今年恰逢沪苏湖高铁开通,湖州将如何振翅,让这份“山水缘”成为“同心圆”? 何为“金西翼” 方案提出,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迭代打造上海西向活力源、绿色科创引领区、要素配置枢纽区、商务旅居优选区,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西翼一词,原比喻西侧,后来常被用来形容发达城市的某个区域。在国内,佛山是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构成了北京新的“两翼”。 可见,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群想要腾飞,两翼的能量不可小觑。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说,湖州要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正是向外界传递雄心壮志。 虹桥是上海的新引擎,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将江苏省和浙江省省际毗邻区连点成线,形成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实现“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 目前,苏州和嘉兴正从上海的北面和南面加快打造一北一南的拓展带,“西翼门户”的湖州借沪苏湖高铁,也将全域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这一重大战略。 市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李红伟介绍,打造“金西翼”有诸多用意。立足国内,将发挥华东通向内陆第二通道枢纽节点作用;立足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提升上海西向长三角内陆腹地带动效应;立足浙北地区,打造上海最紧密经济腹地和重要协作配套区,引领浙北高质量崛起;立足湖州,是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机遇,推动地理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 如何精准对接 方案提出,“精准对接上海大商务、大金融、大会展功能,主动提供配套服务。”“精准对接上海、苏州等地区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院士团队,引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高端科研机构。”“精准对接上海市场需求,有序发展低密度型高端房产和养老型特色房产。” 当下,上海正围绕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我们突出精准对接,对接上海‘五个中心’战略布局,重点围绕‘国家所愿、上海所需、湖州所能’合作领域。”市区域合作办长三角一体化处处长潘丰华介绍。 例如,先进制造业,上海目前在打造“3+6”新型产业体系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方案提出,湖州将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链上,以整零配套协作、构建“张江研发+湖州制造”模式、成立产业链研究合作中心等方式深度合作。 例如,高端服务业。上海提出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左右。《方案》提到,湖州将高质量建设1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精准对接上海大商务、大金融、大会展功能,主动提供配套服务;依托上交所全国首个绿色金融(湖州)服务中心,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进上海社区活动,引领湖州绿色名特优农产品全面服务上海市场。 “坚持承接溢出和主动配套双向发力,在产业协同并进中推动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市区域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全市域全领域推进 方案提出,到2026年,全面接轨上海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取得突破性新进展,有力支撑“六个新湖州”建设。 ▲▲(下转02版) ▲▲(上接第1版) 回望历史,从浦东新区开发以来,湖州接轨上海已有30余年。 从1998年的“湖州在您身边”、2000年“湖州接轨上海”,到2002年“湖州全面参与上海”、2004年“接轨上海,建设新湖州”,再到2006年“湖州崛起与长三角协调发展”……湖州接轨上海一张蓝图绘到底。 “相比于以前的方针,这次湖州着重强调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表明了全面接轨的决心。”潘丰华说,市域方面,从市级到区县都将建立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鼓励区县、平台、企业探索特色化合作路径和模式。领域方面,除了交通、产业、科技,还会在环保、人才、金融、文旅、民生等领域加强融入。 “2+8”平台将全面发力。方案提出,加快南太湖新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推动南太湖新区与上海张江高科共同打造半导体产业园;深化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一地六县”协同合作,探索项目异地流转利益共享机制,全力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全力打造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与上海临港集团深化园区开发、机制创新、产业培育等合作。 绿色科创将遍地开花。方案提出,建立完善新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三位一体”的科创平台体系,将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创新资源分层有序导入到“创谷”中。精准对接上海、苏州等地区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院士团队,引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高端科研机构。 今年将做好哪些事 方案提出,2024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包括“确保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推动八大新兴产业链与上海重点对应产业有效融合”“实施沪湖人才一体化行动”“打造上海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等33项事项。 办好当下,才能接轨未来。 5月21日至23日,湖州市党政代表团前往上海、苏州学习考察。三天时间,代表团考察了上海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运维服务中心、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区、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等20多个点位。 “先进地区产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后劲越来越足。”不少干部表示,体会到“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和“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从33项事项中,可以感受到湖州的危机感与紧迫感。 招商引才已箭在弦上。方案提出,今年从沪苏方向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超70个,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达到75%以上。新引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不少于80个,集聚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等各类人才不少于3万人。实现长三角来湖旅游人次8000万以上。 “沪苏湖”已提前落子。方案提出,推动沪湖两地“校校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确保沪苏湖高铁开通后,从沪来湖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在我市100%保障入学;持续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不断提升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湖州的显示度。 “高调”展示湖州名片。方案提出,发挥“上海村”品牌效应;切实打响南太湖光电半导体产业的品牌知名度与产业辨识度;联手打造湖州8·15全国生态日国际品牌;打造“两山农品”湖州优质农产品品牌。湖州将在加速接轨中,不断提升城市的鲜艳度。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涓涓细流从安吉龙王山流下,注入苕溪,流入黄浦江,汇成了沪湖之情。如今,大潮再度涌来,“金西翼”正展翅,续写两地牵手的新故事。 3777484-23196-49-科技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