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科技信息 >科技动态
给白鱼“拔刺” 教沼虾“健身”

  “13.5厘米,长得不错!”昨天,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德清试验基地,该研究所名优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李飞和团队成员,照例捞鱼进行样本监测和数据采集,记录塘里白鱼的生长情况。
  塘里的100多条白鱼是团队的“团宠”,说起来有点来头。这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得肌间刺减少95%以上的白鱼“初代”。
  白鱼学名“翘嘴鲌”,是“太湖三白”之一。20年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对白鱼的研究孜孜不倦:在全国率先突破白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先后育成太湖鲂鲌、翘嘴鲌“全雌1号”2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2022年起,该团队开始主攻“无刺白鱼”研究。
  如何给白鱼“拔刺”?李飞介绍说,关键在于关闭控制肌间刺生长的基因“开关”。找到这个“开关”,并非易事,因为鱼类基因组较大、功能基因非常多,很难锁定有效基因。
  想找,办法只有一个,一组基因一组基因地试。
  该团队用基因“剪刀”在白鱼受精卵1细胞时期进行基因编辑。“经过基因编辑的受精卵有时会孵化不出,有时孵出的鱼苗成活率不高,有时编辑没有达到预想的肌间刺减少的目的,这些都会导致试验失败。”李飞说,每次等待都充满期待,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是孵化出来的鱼苗,团队在进行骨骼染色检测肌间刺是否减少时,几乎屏住呼吸。
  不断缩小范围,尝试新的排列组合,然后精准定位。去年5月,团队终于关上了对应基因“开关”,“拔除”了白鱼肌间刺。1个月后,第1代“少肌间刺白鱼”正式下塘。
  “一条性成熟的白鱼,肌间刺数量普遍在134至139根之间。目前塘里的白鱼肌间刺少了125根以上,几乎只剩脊骨和主刺。”李飞说。
  “接下来需要对这些少肌间刺鱼进行传代,大概到第3代就会出现遗传性状稳定的纯合体,也就可以批量进行繁育了。”李飞介绍,这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白鱼繁殖年龄最好是2龄以上,等繁育3代扩大种群规模并测试,需要5年左右。
  这边“少肌间刺白鱼”有了新突破,那边罗氏沼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也马不停蹄。20多年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先后育成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南太湖3号”2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目前罗氏沼虾“南太湖”系列品种已成为沼虾养殖界的主力军。一组数据可证:当前全国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约60万亩,年产值200亿元,其中70%的虾苗源自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培育的种虾。
  眼下,抗虹彩病毒、耐寒、全雄等罗氏沼虾新品系正处于关键实验阶段,团队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在众多家系中反复优胜劣汰,竞选出“最佳选手”。
  “我们通过全基因组育苗,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定制升级‘打怪进阶版’。”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罗氏沼虾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高强说,比如抗虹彩病毒的品系,就是从基因源头解决沼虾养殖老毛病,减轻养殖户的养殖风险。
  在长兴县和平镇的国家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各个新品系的罗氏沼虾“住”在各自“单身公寓”里。“温度恒定在22℃以上,每升水氨氮含量低于0.2毫克、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05毫克。”高强说,一般新品系需要培育4到5代稳定性状、2年性状测试,急不得,也马虎不得。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科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