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且看德清如何点土成金 |
|
|
犹如大海航行,三十年来,德清审时度势,几经调整航行路线经纬度,在风云激荡的海上屡次找准新坐标、新方位。 1993年~2023年,德清地区生产总值20.9亿元增长到了680.7亿元,经济总量增长了31倍;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开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找准新方向 经济体量节节攀升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市场经济迎来重大机遇。身处市场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德清通过实施规模、科技、外向型经济三大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1993年11月,莫干山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确认为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1994年,德清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1997年,德清首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五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诞生;1999年,升华拜克成为湖州第一家上市公司…… 步入二十一世纪,发展环境发生了改变。德清于2001年,首次提出“融杭”战略,并在两年后,正式提出“接轨沪杭”“强工业”战略,县内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四大主导产业逐渐发展壮大;2011年~2012年,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家居三大主导产业为代表的3+X产业高速发展,德清成功进入全省工业大县行列。 时至今日,德清正大力构建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家居三大优势产业,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两大赋能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三大新兴未来产业为主体的新“323”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推动股份制改革,积极拥抱市场经济,到“接沪融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到向“高”攀升、向“新”进军、向“融”借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回望三十年发展历程,德清始终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形势发展变化,每一次对发展战略的迭代升级,都推动了经济体量的节节攀升。特别是从2012年的318.5亿元到2021年的615.5亿元,十年跨过三个百亿台阶,年均增长7.3%。 立足新方位 经济质量蒸蒸日上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了系统阐述;2024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了系统论述。 在新的经济发展大逻辑下,德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转变;从传统增长动能向新的增长动能转变。 新方位,新常态,新打法,在转变过程中,德清始终坚持走改革路、打创新牌。 在全省率先打出“标准地”试点建设、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探索智能工业“十百千”工程、启动老旧工业园区改造等“组合拳”,取得了稳居全省工业强县20强的工业经济成绩单;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全力打造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地、现代生态农业品质体验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连续6年位居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第一;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招,地理信息+、民宿等产业知名度持续打响,先后入选首批浙江省服务业强县试点、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抢抓新机遇 经济“后劲”未来可期 凤栖湖畔,高楼林立,现代化、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400多家“地理信息+”企业从这里走向全国、迈向全球;凤凰山脚,施工正酣,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相继落户车联智造万亩千亿平台,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赛道上演“狂飙”;通航智造小镇,国产新一代教练机AG100冲向云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德清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已引进培育孵化50余个科技型产业化项目。浙江锘兴技术有限公司企业创始人、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黄立维研发的新技术已获得中美欧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发明专利。 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随着一批批高层次人才陆续到岗,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也逐渐迸发出勃勃生机。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德清聚引大学生9.7万人,连续六年获全省人才工作优秀县称号。2023年,全县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28名,引进博士141名、新增技能人才9639名、大学生2万名。 身处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德清正锚定“产业强县、制造业当家”,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 3766282-23196-49-科技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