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科技信息 >科技动态
新农人“锄禾记”

  讲述人:德清星晴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沈煜潮 
  5月对农民来说,忙碌又喜悦。小麦收割,水稻插秧,空气里充盈着丰收的清香。
  我叫沈煜潮,是个“80后”新农人,管着1300亩农田,种粮食、开农机、养稻鸭、做大米、开培训……他们叫我“土专家”。
  “土专家”这个名头并非空穴来风。前不久,我获得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称号,全省才9人。
  对于这个称号,我的父亲沈炳水比我看得更重。他是老一辈种粮大户,面朝黄土背朝天半辈子,因为苦和累,曾拒绝我接手种粮事业。没想到在我手里,种粮变得轻松很多,他常凝望着农田出神,对我竖起大拇指。
  农机领域,我自诩是把好手。初中毕业后,我在职校专修机械修理,后又到机械厂当了8年机修工。2008年,看着父亲越来越弯的腰,我决定回家种粮。
  用手插秧、人工晒谷,用拖拉机帮忙耙田,费时费力。
  种粮是不是可以变得不一样些?
  2010年,我外出考察时,接触到一款智能插秧机,不顾父亲的反对,买了一台。一开始,因操作不熟练,秧苗被插得东倒西歪。
  身旁人更是嘘声一片:千百年的农田技艺,岂是一台农机就能轻松代替?!
  我当然不认同!
  牛劲上来了,摸索了2天2夜,我便掌握了智能插秧机的操作技能。
  一排排秧苗在稻田里随风摇曳时,我和父亲都笑了。
  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有了买“大玩具”的爱好。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旋耕机……这些年,我陆续购入50台(套)各类农机,应用于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
  凭着一股子对农机的痴迷,我也拿到了收割机、拖拉机驾驶证及无人机操作证书。
  机械化生产,节省了劳动力,告别了“三弯腰”的传统耕作模式。1300亩农田,在我手里管得既轻松还精细,加工的大米最高能卖到20元/公斤。
  复盘16年种粮路,很是感恩。以前可从没想过自己会跟专家、人才挂上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荣誉纷至沓来:省级“新农匠”、湖州农民专家、湖州劳动模范、湖州南太湖乡村振兴D类领军人才等。像湖州南太湖乡村振兴D类领军人才,是农人里的最高人才待遇,与博士比肩。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科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