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科技信息 >综合资讯
为高教园区与产业发展画“同心圆”

  坐拥浙江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去年新晋杭州“工业第一区”,年轻的钱塘(新)区要搞大动作。
  近日,在杭州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启动仪式上,《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方案(2024—2026)》(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若干扶持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试行)》)发布。启动仪式上,钱塘新区党工委书记、钱塘区委书记金承涛表示,钱塘将构建“一核一轴驱动、一圈双域联动”的科创格局,探索形成核心孵化、圈内熟化、全域产业化的新模式。
  《建设方案》显示,当地计划到2026年,通过创新生态圈的打造,全区R&D投入达5.4%,实现技术交易额230亿元,产学研项目630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000家。
  扩大施展空间 练好“核心力量”
  2019年4月,基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江国家高新区)的整合升级,作为浙江“八大新区”之一的钱塘新区成立。2021年4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钱塘区成立。此后,钱塘区与钱塘新区同时存在,联合发力。
  汇聚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及25万多名师生,拥有3000多家校友企业的钱塘(新)区,同时坐拥1个千亿级和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当地的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半导体、智能汽车与智能装备、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如何引导高校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长期合作关系?在钱塘区经科局副局长于坚栋看来,有限的空间,是限制当地高教园区人才、创新资源进一步释放的痛点。因此,创新生态圈的建设注重在空间上做文章。
  《建设方案》提出,“一核”为高水平建设创新圈核心力量。其依托当地五大校友产业园,聚焦创智天地、杭州市高科技孵化器、和达数聚产业园三个启动空间,围绕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校企融合多元化集聚三大定位,全力引导高校产学研项目在核内落地转化。
  创新生态圈建设过程中,当地将逐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在钱塘就业创业的比例,以及高校老师在钱塘参股、入股、创立公司的比例。
  根据《意见(试行)》,当地将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高校与企业利用校内外各类空间与资源,建设(共建)技术研发或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厂中校”“校中厂”等共建组织形式。
  通过创新生态圈建设,钱塘(新)区计划到2026年成功落地高校转化的科技型企业100家,引进校友经济项目超400个;校友企业数量超1000家;力争吸引10000名以上区内高校大学生留区就业创业。
  设立转化基金 鼓励“耐心资本”
  “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跨越‘死亡之谷’?有着浙大最大高教园区的钱塘,对这个问题尤为重视。”于坚栋说,需要政府肯陪跑、资本有耐心。
  组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成果转化基金是《建设方案》的重要内容。
  《建设方案》提出,鼓励中长期投资,强化基金的“耐心资本”属性,加大对创新生态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生态圈重点领域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环。
  此外,围绕成果转化,《建设方案》提出深化高校“博士入企”品牌活动、创新政府伴跑成果转化新模式、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基地等具体举措。
  当地将谋划推出政府深度参与的成果转化落地机制,组建政府成果转化“伴跑营”,从科学技术奖清单中每年筛选15—20项重点成果清单,结合领域及方向匹配属地平台的“伴跑营”成员,全流程跟踪服务,提高成果转化落地率。
  此外,钱塘(新)区鼓励各产业平台瞄准新兴赛道,建设环大学城创新圈配套的概念验证中心,推动“研发+产业”齐头并进,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谋划建设中试熟化基地,提升中试验证能力和服务供给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我们将建立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让科技特派员、入企博士、创业校友等各类人才各展所长。”金承涛表示,该区坚定不移办好校友产业园,加快推进一批环大学城重点项目,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区内孵化、更多优秀大学生留区就业、更多优质项目扎根钱塘。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科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