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互动交流 >专题调查
我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日期: 2020-11-10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科技创新是一个地区提升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对于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同时,科技发展又依赖于经济发展,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能给这个地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反之,不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湖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无论是科技创新水平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三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能耗产业比重较高、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创新动能培育不快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实现湖州经济的高质量赶超发展亟需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本课题组在深入实地调研和专家充分研讨基础上,总结梳理近年来湖州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成效,比较分析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成效
  (一)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
  自十二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作整体进展良好,多项科技指标的完成情况走在全省前列(见表1)。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都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投入逐年增长。其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在2011年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中居于第5位,2017年提高到2.65%,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3位,2018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8%。
  1 我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序号

  主要指标

  2011

  2017

  2018

  湖州

  全省平均

  湖州

  全省平均

  湖州

  全省平均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

  1.82(5)

  1.89

  2.65(3)

  2.45

  2.80(3)

  2.57

  2

  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占比(%)

  0.91(5)

  0.87

  1.48(6)

  1.56

  1.74(5)

  1.65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

  4.4(3)
  (2012)

  6.5
  (2012)

  24.8(3)

  19.67

  32(2)

  23.6

  4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

  24.14(6)

  24.1

  51.12(5)

  49.1

  55.0(6)

  53.4

  注:表格内括号里数据是全省排位。数据来源:2011年、2017年、2018年湖州市统计年鉴。
  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企业研发支出。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2011年的0.91%,略高于全省平均值,提高到2018年的1.74%,高于全省0.09个百分点。我市科技创新氛围十分浓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一直居于全省前列,但全省排位看,已经从2012年的全省第3位,提高到2018年的全省第2位,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2件,高于全省的23.6件。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时,如果没有科技创新的跟进和支撑,经济增速呈现下降是必然趋势。我市正因为近年来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推动经济增速不降反升,GDP增速在全省的排位不断上升,从2011年的第4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2位。不仅如此,其他重要经济指标也呈现类似情况(见表2),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指标表现良好,一直居于全省的中上水平,2018年位于全省第3位。财政总收入在减税降费的大环境下,增速仍保持了两位数,且远远超过GDP增速,充分说明了我市经济质量在提升。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情况也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符合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总体态势。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三大产业中占比最高的产业,实现了产次结构向“三二一”的转变。
  2  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序号

  主要指标

  2011

  2017

  2018

  1

  GDP增速(%)

  10.7(4)

  8.5(6)

  8.1(2)

  2

  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24.68(3)

  33.68(5)

  37.2(3)

  3

  财政总收入增速(%)

  27.1(3)

  13.3(2)

  20.0(2)

  4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7.6:54.3:38.1

  5.1:47.4:47.5

  4.7:46.8:48.5

  注:表格内括号里数字是全省排位。数据来源:2011年、2017年、2018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我市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短板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短板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跟周边城市比较,我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差距。
  1.横向比较看差距
  与长三角地区其他25个城市比较。根据国内多项研究报告的结论,包括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国家治理》周刊2018年初发布的《对长三角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测评排名》等,我市在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科技创新指标比较中,多项指标的排名仍在平均水平以下(见表3、表4)。
  3 湖州在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情况

  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

  18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创新资源

  第16位

  创新人才

  第17位

  研究经费

  第8位

  创新环境

  第15位

  政策环境

  第9位

  人文环境

  第15位

  生活环境

  第14位

  创新科技服务

  第17位

  科技条件

  第11位

  金融服务

  第19位

  创新绩效

  第18位

  科技成果

  第16位

  经济产出

  第11位

  结构优化

  第17位

  绿色发展

  第21位

  辐射引领

  第17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整理而来。
  4 湖州在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名情况

  指标

  湖州得分

  26个城市平均分

  湖州名次

  综合创新能力

  69.61

  72.22

  第15位

  创新基础力

  66.15

  70.34

  第17位

  创新投入力

  70.43

  72.42

  第15位

  创新产出力

  70.84

  71.96

  第13位

  创新持续力

  73.47

  78.00

  第21位

  数据来源:根据《对长三角26个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测评排名》整理而来。
  各种研究报告的发布虽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反映出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表3中,金融服务和绿色发展的排名比较靠后。其实这两个指标是前后呼应的,金融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前道关口,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做得好,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成效就会比较明显,反之,绿色发展就会滞后。表4中的创新持续力排名比较靠后,说明我市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力支撑不足。
  与全省其他10个地市比较。根据近年来浙江省关于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
[]的情况(如表5所示),我市科技进步的综合情况与市委提出的“保五争三拼第一”的高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全省排位在中等偏下的位置。其中,创新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位于全省第10位,说明我市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5  我市近5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变化情况

  年份

  变化情况综合评价

  科技投入综合评价

  技术创新综合评价

  科技产出综合评价

  转型升级综合评价

  创新环境综合评价

  得分

  位次

  得分

  位次

  得分

  位次

  得分

  位次

  得分

  位次

  得分

  位次

  2014

  431.18

  4

  89.42

  5

  90.29

  10

  78.07

  5

  114.49

  2

  58.90

  4

  2015

  419.78

  3

  89.48

  4

  87.09

  4

  76.25

  2

  97.44

  8

  69.52

  5

  2016

  411.21

  5

  95.72

  4

  73.10

  9

  85.40

  6

  83.68

  8

  73.30

  2

  2017

  374.47

  6

  64.59

  7

  64.54

  10

  72.66

  10

  100.43

  4

  72.25

  3

  2018

  403.23

  7

  87.68

  7

  74.57

  6

  83.28

  5

  98.61

  6

  59.10

  10

  数据来源:2018年度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
  2.我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有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这种第一动力是完成了向生产力转化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科技创新未完成转化时仍然是潜在生产力,只有作用于经济发展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湖州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仍有待提高,尤其是科技创新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不够充分。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竹木制品、化纤等传统产业仍占比高达33.2%,八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9.6个百分点。从产业附加值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8.2%,低于全省平均2.7个百分点。从创新主体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来看,高新技术企业数和规上工业企业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6)。总之,规上企业绿色化、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模化等情况还不够理想。
  表6 全市创新主体情况比较

  序号

  主要指标

  2011

  2017

  2018

  湖州

  全省平均

  湖州

  全省平均

  湖州

  全省平均

  1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05(7)

  4258

  636(6)

  9152

  758(6)

  11931

  2

  规上工业企业数(家)

  2309(8)

  34340

  2945(8)

  39933

  3489(8)

  43060

  注:表格内括号里数字是全省排位。
  科技创新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不够有力。我市经济增长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局面尚未完全扭转,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如:近年来水耗、地耗、能耗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万元GDP用地量我市为47.1平米,而全省平均水平仅27.8平米;万元GDP能耗我市为0.59吨标煤,而全省平均水平为0.48吨标煤;万元GDP用水量我市为81.6立方米,而全省平均水平为45.2立方米。根据2016年全省绿色发展评价报告,我市能源产出率为1.78万元/吨标煤,居全省第十位;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27.3%;单位GDP水耗高于全省74.1%;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7%。2017年全市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每平方米271.9元、44.9元和192.8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4.3%、54.8%和73.9%。充分说明我市土地等重要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精准投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科技创新对环境治理成效的改变不够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和“五水共治”,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但从方法路径上看,更多依赖资金和劳动力投入来实现治理成效的提升,技术对环境治理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按照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标准和要求,我市蓝藻治理、PM2.5和臭氧治理仍存在较大压力。
  (二)原因分析
  1.地级城市规模偏小。实践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从业人员、更高的科研投入,从而具有更佳的创新表现。城市经济学理论也认为城市大规模集聚人口可以发挥集聚经济优势和人力资本外部性优势,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相关研究也指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与城市人口紧凑度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二者的相关系数达0.63,即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人口紧凑度。由此可见,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而湖州的经济规模到2018年底达到2719亿元,在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中排第19位;市辖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为44.7%,表明湖州以城市人口紧凑度为衡量标准的城市化发展还处在中级阶段。因此,在城市经济规模和城区人口规模都比较小的情况下,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状况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尽管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但我市到目前为止产业结构仍以高能耗的传统产业为主,传统产业在低水平上饱和,而新产业、新业态招引和培育相对乏力,战略性新型产业体系仍有待完善;企业规模结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大型企业过少,小型企业过多,生产能力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初级加工产品及粗加工产品过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及最终产品过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差。
  3.创新平台建设跟不上需求。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近年来,我市从产业集群特色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建立了“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能级依旧不高,科技创新平台总体规模小、数量少、并且高端平台缺乏,企业创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性不足,创新资源和产业集聚水平还不够高,导致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还不够强。
  4.创新环境仍需深化完善。创新环境主要指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所面临的硬环境与软环境,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创新环境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提高创新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市创新政策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亩产论英雄”改革提倡以亩产论英雄,的确有助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但是,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尤其是初创期,企业盈利能力有限,甚至有的尚未盈利,仅以“亩产”论英雄对企业进行评价不利于科技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重资金、重项目规模也是当前招商引资的一个主要特点,但是招商引资过程中比较少关注项目的科技含量,也不利于本地科技创新的发展。部门之间协同服务科技创新不足也是制约我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我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对策思考
  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发展,而是相互联系、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城市各种资源要素的取长补短和互通合作。湖州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腹地城市,有条件也必须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进一步推动湖州科技创新成果高水平转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人口紧凑度”工程,大力提升湖州城市能级
  城市规模大小关系到科技创新发展,且城市人口规模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步显现。作为中等城市的湖州,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必须大力实施“人口紧凑度”工程,即千方百计鼓励、吸引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人口首位度。为此,课题组建议,积极推进本地人口集聚工作,通过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优质医疗和教育服务,优化鼓励二胎政策等,促进人口向市区集聚。同时,依托“名院名校名所”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技术工人到高层次紧缺人才各个层次的人才汇聚湖州,为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二)加快推进湖州科技城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科创平台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促进湖州科技城建设,有效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课题组建议:加大财政专项补助,设立湖州科技城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科技城发展;建立专项扶持科研创新项目的湖州科技城科创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土地、资金、税收、人才等要素保障,优先倾斜给湖州科技城项目;实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等,通过多方政策激励鼓励湖州科技城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科创平台。
  (三)实施“要素融通工程”,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合作
  各部门应打破藩篱,建立“对话”机制,合力推动湖州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建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沟通协调机制。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关联度高的部门有科技局、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人才办)以及金融机构等,建议由分管科技的市委常委牵头,定期举办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情况交流会,重点探讨解决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建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捆绑式考核机制。通过捆绑考核推动相关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牢牢抓住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核心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四)倡导“创新论英雄”,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
  为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课题组建议进一步优化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一方面强调“亩均论英雄”,以亩均税收、亩均产值和万元产值能耗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注重“创新论英雄”,增设加分项,对于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就业吸纳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适当加分,引导企业提质、创新、升级。评价体系可以把企业分为ABCD四类,即A类:优先发展类、B类:鼓励提升类、C类:调整转型类、D类:整治淘汰类。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不同的企业将在土地供应、能耗标准、用水用电、产业扶持、人才保障等方面分类施策,以正向激励为主,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将落实反向倒逼措施,加快低效企业调整转型和落后过剩产能退出。
  (五)实施“招商引技”一号工程,全力夯实产业基础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从只重视项目规模、资金总量等转变为项目与技术、资金与效益并重,大力实施“招商引技”一号工程。课题组建议,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前瞻产业率先部署”为导向,以“招大招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为目标,围绕重点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智囊机构等展开引进合作,深化重点企业、重点区域招商工作,全面夯实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建议所有招商项目要把技术先进性、适用性作为重要的考核衡量指标,达不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项目,即使资金投入规模很大,也不作为优先引进项目。(作者:汪菁 湖州市委党校讲师)
  


最新更新
科技微博   科技微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